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虚拟现实新闻所面临的伦理风险论文

本文共计31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虚拟现实新闻所面临的伦理风险论文

  摘要:虚拟现实新闻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消极的信息污染、带来新的孤独感、带来隐私困境、使得新闻涵化吞没新闻客观。“虚拟现实”虽然能够模糊虚拟与现实,但是积极探索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并制定新的伦理原则,则可以使得新技术服务于新闻传播,而不是新闻传播服从于新技术。

虚拟现实新闻所面临的伦理风险论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闻;伦理

  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逐渐走进并充满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技术虚拟现实新闻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同时,虚拟现实新闻这一科学技术的“沉浸和临场”特点,以及不加约束的快速发展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

  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新闻传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着新闻传播的两个基本要求的标准,即时效性和真实性。传统的新闻采集工作往往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尤其是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社会事件之时,记者到达现场需要一定时间,并且需要面临危险情况,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无人机等,使得采集信息的速度快速提升、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图像、视频等)、信息实时传递,人工智能化的新闻传播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并且保证了新闻从业者的人身安全[1].机器新闻写作在人工智能化的新闻传播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数据处理和逻辑写作是人工智能化新闻传播的两个核心内容[2],其中数据处理依靠算法的顺畅运行和网络的通畅传播,而逻辑写作依靠机器自身的深度学习。算法新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受众阅读习惯,并推送与受众关联性较强的新闻,以满足受众独特的、个性的新闻需求[3].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新闻,即虚拟现实新闻,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使得人们从视觉阅读新闻到全身心、全空间的感知新闻,进一步延伸了人类对时空的感知能力,也再次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015年是虚拟现实新闻元年,在这一年许多英美主要媒介机构都在用VR进行新闻的记录和传播,如:《纽约时报》的《无家可归》报道了儿童难民的艰难生活,ABC的'《发自叙利亚》报道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考古学家在城市面临战争威胁时的文物抢救工作,PBS的《埃博拉爆发》记录了死亡病毒在中非的肆虐,甘乃特报业集团的《变革之收获》讲述了衣阿华州的一个家庭农场经历的变化[4].虚拟现实新闻的浸润式新闻传播功能,极大拉近了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距离,全景式新闻打破了受众获取新闻的时空界限[7],给受众带来逼真的现场感,受众成为了目击者,受众能够在第三视角、第一视角和上帝视角之间随意切换。

  二、虚拟现实新闻所面临的伦理风险

  虚拟现实新闻改变了现有的新闻传播方式,更新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的角色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系列伦理风险。

  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消极的信息污染。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因此虚拟现实新闻的细节越是丰富,新闻给人的感觉就越真实,受众的现场感也就越强烈,而虚拟现实新闻通过立体化的视听新闻再现让受众身临其境,更易让受众信服。但是,媒介对于新闻主题和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能够带来感官刺激的新闻成为首选,如战乱、灾难、暴力、色情、恐怖等就成为了传播最广的虚拟现实新闻。这些强烈冲击受众价值观的虚拟现实新闻,能够模糊受众对于真相和虚假的判断,能够短时间内改变受众的价值立场,因此,受众在感官延伸的同时,也在失去自我感官的掌控权,失去理性的思考。

  虚拟现实新闻使得新闻涵化吞没新闻客观。虚拟现实新闻隐藏了新闻记者和镜头,纯主观的第一视角让受众误以为自己正在“经历”的就是现实,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但实际上受众所感知到的内容是经过媒介编辑加工、议程设置、把关人主观选择的新闻再现,而不是新闻重现,因此“罗生门”存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虚拟现实新闻改变了受众与新闻的互动方式,受众与新闻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建立在受众被动接收所看到的内容之上,而内容是不由受众选择的被动局面,使得虚拟现实新闻有着扭曲受众价值观、误导受众认知、影响受众行为的风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