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古代文学课应重视古汉语知识的渗透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5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修辞也是古汉语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文章的表达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古人写文章是十分重视修辞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典文学作品的凝练、含蓄、生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荀子·劝学》通篇用比喻以及比喻构成的对比手法来阐明刻苦学习的重要性,生动形象,发人深思。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古代汉语特有的修辞现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话,教材仅对“隳突”一词作了解释,对全句的表达方法未作提示。在讲授时教师应指出这是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全句的意思应理解为:“(悍吏来吾乡之后),东西南北,到处骚扰破坏,(弄得鸡犬不宁)”。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一文义互补的修辞现象,仅扣字面理解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悍吏)在东西方叫嚣,在南北方隳突”,那就未免胶柱鼓瑟,有乖原意了。其他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都是互文句,其前后语义是互为呼应、彼此渗透的,这样能表达出更为丰富的涵义。教学时应向学生作必要的提示,以免误解。

  以上从语音、字词、语法、修辞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了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中渗透古汉语知识的必要性。这种“渗透”能帮助学生克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障碍,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题旨和艺术特色,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员阅读、欣赏、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都要教文言文,而从目前现状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字、词、句等语言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渗透”还能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胜任中学语文课的文言文教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