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精选12篇)(第23页)
本文共计426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是新课程改革的简称,是指由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精神,于2001开始启动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合作探究。新课改理念提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张,再次印证了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开展实践教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
1.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活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点培养服务基础教育,能够胜任语文教学的未来语文教师,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必须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未来语文教学所需的职业实践能力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等职业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胜任语言教学的合格人才。
2.做到课内与课外实践的有效互补
课内和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和劣势。课内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都比较明确,重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对某一重要文学现象或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准确把握文本的现场演绎能力和登台授课能力,由于上课地点、班级总人数、实践学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不能为每位同学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而课外实践活动大多以竞赛的方式开展,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完全没有课内实践诸多因素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检验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成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锻炼了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统筹把握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等,从而成为课内实践活动的有效补充。总之,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发挥优势、取长补短。
四.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课内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室课堂上进行,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设置实践环节,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职业实践能力。
1.课前对于上一次所学章节内容重要知识点及诗文辞赋名篇名句的背诵阐释。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平均有五次机会,每次机会回答正确者得2分,五次共计10分,计入课程平时成绩,也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刚开始同学们可能有抵触情结,但随着课程内容的进展,课堂氛围的活跃,同学们逐渐适应了提问环节,从之前的羞涩观望转为积极踊跃,一方面在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迈出了成为优秀教师的第一步。
2.针对重要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开展专题讨论实践活动。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把儒家代表作《论语》作为样本,开展专题讨论活动。根据《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修养篇、教育篇、处世篇、仁德篇等六个方面,把同学们相应分为六组,每一组负责整理收集某一方面的内容,最后交叉组合形成讨论组,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论语》的重要内涵和价值。另外还有关于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讨论、李白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讨论等。
3.围绕古诗文作品中的重要篇目和典故,开展人文演绎情景故事的表演式实践活动。如在讲述《史记》时,要求学生对《鸿门宴》这一重要事件进行人文演绎。学生根据小组内的情况,确定人员分工和角色分配,然后创作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演绎剧本,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来诠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写作剧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展示了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另外还有蹇叔哭师、弦高犒师、完璧归赵、孔子与公西华侍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