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数字协同下的文化建筑外立面优化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5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3穿孔格栅的光照模拟检验

  竖向长窗外的穿孔格栅兼顾了遮挡外部视线和保持私密性的作用,同时立面上方的大屋顶出挑对立面上部区域有一定的遮阳效果,因此我们设计了格栅的三种穿孔尺寸,上层采用较高穿孔率,光线易穿透;下层主要考虑视觉私密性,从外部不易看清室内办公空间。三种不同透光率的格栅交接,形成了波浪形深浅不一的媒体化形象。在穿孔格栅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grasshopper插件ladybug和honeybee链接Radiance光照数据库,模拟夏至日正午建筑内部各空间的光照质量情况,为定义交接界面的大概竖向高度以及透光率的大小提供参考依据,证明了前期对于穿孔格栅的设计有效性。

  2.4碰撞避免与竖向模数优化

  立面幕墙系统和上方曲面坡屋顶的交接需兼顾防止构件碰撞和减小施工误差两个目的。玻璃幕墙上方交接采用吊顶缓冲方式——下方幕墙进行折线连接,以基本符合屋顶底面高度差,与屋顶间设置通用吊顶接合构件,预留了在施工中进行尺寸微调的可能性。竖向长窗外的穿孔格栅挂,向外凸出了较大距离,三维空间中可能与出挑并向下倾斜的坡屋顶底面碰撞——因此建筑师在三维软件中提取了挂格栅的最外侧点阵,向上做辅助参考线,分别同屋面取碰撞交点,由此碰撞点向下移动固定的距离作为格栅的最高控制高度,经模拟检验可掩盖潜在施工误差导致的视觉效果上的不平滑边界。

3有限施工条件下数字协同设计流程的经验分析

  3.1模块化流程适应项目信息传递

  在解决复杂项目的整个流程中,我们倾向于将庞大的问题分解为关联的各种分支问题,对应不同的设计模块,不同模块相互独立,模块间的交流文件采用统一的格式,有利于具有不同数字协同水平的设计深化团队的独立工作与协同配合式的信息交流。在不同独立的模块中,再应用对应的数字协同技术、性能模拟技术或直观经验。在外立面深化设计这一案例中,验证了项目流程中模块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上的高效。

  3.2基于权重的工具集取舍

  在项目深化过程中,设计团队并非面面俱到地采用了所有数字技术工具。在立面深化设计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参与度,不同的目标权重决定了设计师应选择的具体工具。为了照顾现场施工技术的水平和争取施工时间,经验性的模数简化与数字优化算法相结合,可大幅减少试错成本。具体的项目深化设计中,数字协同工具并非灵丹妙药,也不能单纯弃置不用,设计师应依托不同的项目情况灵活而睿智地运用这一工具集,才能达到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建筑建成效果。

结语

  面对尚不完善,仍在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工具集现状,建筑师的最好决策便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的渗透式运用,在不同项目中尽量运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集协同设计,以逐渐形成并完善适合自己团队协作与实际应用的,个性化的数字协同工具集。国家南海博物馆的立面设计实践呈现了实际项目深化中“数字链”的合理运用,为以后的项目实践提供了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飚,郭梓峰,李荣.“数字链”建筑生成的技术间隙填充[J].建筑学报,2014(8):20-25.

  [2]徐卫国.“数字渗透”与“参数化主义”[C]//“数字渗透”与“参数化主义”DADA2013系列活动数字建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3]尼尔林奇,袁烽.建筑数字化编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王蔚.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长沙:湖南大学,2013.

  [5]RobertSedgewick,KevinWayne.算法(4版)[M].谢路云,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