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论中国文学动物报恩母题的当代叙事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4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小说《四耳狼与猎人》中,人类主人公“歪手巴拉丹”的施恩就属于被动一类,那三只尚不足月的小狼崽儿,是在巴拉丹完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其妻子趁巴拉丹出猎的机会,打开篱笆斗胆放生的。而事后才得以知晓的巴拉丹将“行日娃”女人左右开弓,打得眼冒金星脸发烧,更强调了这种“施恩”的被动性与意外、无奈成分,但按照后续情节的发展,这种意想之外的被动“施恩”方式却同样产生了应有的效度,甚至最终挽救了他之前肮脏而卑微的生命。从文本的终极意义上说,是对人类一直以来对动物的疯狂虐杀、掠夺等卑劣行径的强烈控诉,最后反弹到人类自身,达成良心谴责与生命本真的叩问,以实现灵魂的救赎;而“被动施恩”有时往往又会以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呈现。在王凤麟的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中,原本老猎人与“贝蒂”的关系呈现配合默契的猎人与猎犬的和谐表征,即主人与心爱之动物的亲密关系。那么,在正态叙事常规中的这种一般性交往情境的相应展现,呈现了老猎人之于猎犬“贝蒂”完全是一种主动施恩的过程。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原本的和谐态势急转直下,在一次出猎中,贝蒂对熊的怜悯就此被视为一种可耻的出卖,让老猎人无法忍受,从此中断了固有的人与动物的内在情感维系,实则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即由“主动施恩”转换为“被动施恩”,这里带有强迫与宰制性的“被动”,这种强迫分离的方式客观上加速了诠释“施恩”行为的叙事力度,为最后贝蒂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不计前嫌的忠与义的高尚品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