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卢梭与庄子的自然观(第2页)

本文共计33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所有事物最美的地方都是自然本性之处,一样东西美,是因为它真。“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跛;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庄子始终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认为天性必有其合理之处。他之所以反对社会文明,原因也是在此。社会文明中必然存在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社会的进步也是由人类战胜自然开始的,但庄子认为这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破坏了人内心的本真。“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社会制度,庄子的理想就是没有制度。任何形式的道德约束都不应该存在,“道德不废,安取仁义”(《马蹄》)。“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胶,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蝇,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在宥》)。在庄子看来,自从人类开始从自然文明迈向社会文明,天下就开始衰败,人性就开始散乱了。不得不说这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为的境界,一种原始本真的状态,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为之积极奉献。

三、理想与虚无

  “正如一匹被驯服了的马,耐心地忍受着鞭策和马刺,而一匹未驯服的马则一接近马缰辔就竖起鬣毛,用蹄击地,激烈地抗拒。文明人毫无怨声地戴着他的枷锁,而野蛮人则决不肯向枷锁低头,而且,他宁愿在风暴中享受自由,也不愿在安宁中受奴役”。这是卢梭关于反对压抑自然天性一个很著名的比喻。而庄子也写过一段相似的文章,“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罩,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笑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虽然他们生活的时空完全不同,但是在美学与哲学思想上都有许多相似性。并且他们也都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的本真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内在精神又完全不同,卢梭所期待的“回归自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庄子提倡的“顺应自然”则是虚无主义。

  在社会理想上,卢梭崇尚有为,庄子崇尚无为。由于时代问题,“那些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的不平等,随着人的能力的开发和思想的进步而扩大、加深,随着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卢梭希望可以重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这是一种积极的想法。而庄子则崇尚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道,“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马蹄》)。可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

  在艺术方面,卢梭否定古典主义的陈规,认为它禁锢了人的自然情感,企图把感情规范化,否认个性化的存在。庄子则反对儒家的礼乐对人的教化,提倡人应该做一个自然的人,不失去作为一个人本真的东西。这两种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都呼吁人类重视自然人性,恢复人类本真。他们也都同样怀念人类的童年时代。

  关于自然观,卢梭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而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是把人类自身当成一个与自然平衡的事物,人类与自然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西方思想,肯定人在世界万物中的位置。而庄子的“顺应自然”则是把人当做自然中的一部分看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融为一体,世界中的万物都应该是一个共同体,不存在是否平等,也不存在是否对立。但不论人与自然的位置是怎样的,他们都认为自然的是美好的,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本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