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第3页)

本文共计78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本土化叙事话语与自我身份的构建,还与第六代电影导演民间立场下的底层叙事与望乡情结相关联。第六代导演将贩夫走卒、小偷妓女、无业青年等边缘人物融入影片叙事,以纪实风格展现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从寻求贴近生活表达的艺术理念出发,发掘高度统一与规范化的时代背景下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以方言言说的形式解构庙堂之高的权威与理性表达,进而解构个人与集体的边界。由此,方言的使用与“底层叙事”和“乡土意识”相互支撑,构建起第六代导演电影风格的纪实美学体系。

  作为本土孕育的语言文化,方言营造的话语空间与影片叙事构建的影像一脉相承,展现出方言背后包含的地缘关系与乡土叙事。本土化的淳朴画面将语言表现与电影叙事逻辑中的寻根性特质联系在一起,成为导演寻求故乡叙事、纾解望乡情结的自然表达。随着青年电影人的成长、当下寻根文化的深化与群体记忆的追寻,大量以方言表达地域特色和原始生活风貌的影片还将在电影势力中继续培育和衍生。

影视艺术与方言文化互为表里的推促

  近年来,独立电影与类型电影对地域文化表达的关注与追求成为新趋势,从语言构建与方言表达中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成为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国家针对方言资源保护与开发出台了相关政策,许多导演在创作中做出尝试,无论是出于影片表达的需要,还是自觉地传承与推广方言,这些实践进一步推动了方言在影视艺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方言本身具有边缘属性,这就使得其在讲述和表现主流以外的群体时更显真实和立体。当小众语言表达的艺术获得社会认同,小众就变成了大众,这是影视与方言互为表里的推促。如何在市场化语境与群体心理中获得认同,如何以语言为切口将地域文化打入公共传媒领域,如何推动本土化叙事与自我身份体认的价值形塑,成为方言影视作品的研究方向。

  方言展示了原生态面貌,它绘制与传达了一种粗糙却具本色的原始状态。当这种气质与多元化语境下更具包容的文化机制相遇,其发生与流行便具有了氛围和话语空间。在方言日渐式微的今天,镜头语言诠释和表达其交流价值之下的深层内核。在大众观影浪潮与市场化运作制度之下,电影由消费品向文化产品转型,方言创作是其中重要的探索方向,或许值得各界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浅谈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第3页) 篇3

  方言有强烈的生命力,蕴涵着生活气息。方言鲜活的草根气息穿插于影视作品中,生动地传达出不同水土孕育出的人物的鲜明性格、习俗和风情,所以具有个性化色彩。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在将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体现出丰富的地域文化。本文探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文化价值,同时关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影响。

  近几年,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这些影视作品,或采用某种方言,或以某种方言为主,或杂用各种方言,或某些角色用方言作对白,出尽了风头,方言正被强势地植入我们的生活。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的使用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辅助角色塑造。首先,能制造喜剧效果。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观众是陌生的,有新鲜、好奇、有趣的感觉,从而能制造出喜剧效果。小品最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剧功能并成功运用,例如《超生游击队》到《卖拐》系列等……艺术是相通的,影视作品则借鉴舞台表演的成功,在商业化、娱乐化的驱使下,自然也要引进能制造喜剧效果的方言。

  其次,贴近大众,更能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效果。方言更贴近生活,是还原真实的重要手段。表现特定地域时,只有用方言才有彰显原汁原味的感觉,由此也能使影视作品更具有个性。同时,很多导演起用大量本色和非职业演员甚至采用偷拍方式,注重生活化表演。有的影视作品大量使用当地演员和群众演员,这些“演员”在镜头前用方言演戏的自如性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普通话表演。方言让观者觉得亲近、自然,有逼真感。

  方言的使用能够较好地切入受众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凸显地域文化。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视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同样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能比动作传达更为复杂而深刻、更为强烈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