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公共管理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42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考文献

  [1]耿洁.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限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0(14):183-184.

  [2]项银平.论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及政府政策[J].新闻传播,20xx(12):38+40.

  [3]尹会超.试论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及功能[J].新闻传播,20xx(12):86+88.

  [4]王佩秋.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新闻传播,20xx(11):85-86.

  [5]王蓉.试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政府与媒体间的沟通[J].新闻战线,20xx(07):122-123.

  [6]康伟,陈茜,陈波.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xx,7(06):129-151+166.

  [7]邱国荣.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策分析[J].当代电视,20xx(01):42-43.

  公共管理论文(第7页) 5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泛专业化,是一个与专业化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的专业化指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问的差异性和专业特殊性。泛专业化,则是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甚至表现为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专业之问同质化倾向明显、在专业就业岗位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教育部20xx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了修订,本文就其中公共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劳保”)、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介绍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中可以管窥到三个专业的泛专业化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问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