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公共管理论文(第22页)

本文共计42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公共管理论文(第22页)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21世纪的伟大工程,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国家从财政投入着手,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呈现明显的“短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已成为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借鉴国外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从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入合作治理,不断创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努力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住要指政府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公共事务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农村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必须不断地实施公共事业管理创新。

1.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缓解农村现实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倾斜政策,导致了我国农村的积贫积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短腿”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低价征地损害农民利益、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发育缓慢等问题是当前农村最突出,也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丨'丨认真分析并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都是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范畴。过去,基于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战略,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两套公共管理体制,表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城市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全由政*财政包揽,所需资金全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很少,许多方面都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其费用支出主要由农民承担。由于政府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与界限不明确,即使是应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等也未得到保证和落实。丨2丨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农村的公共产品除电网改造等大型工程外,其余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统统转交给了县乡政府,而县乡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许多本应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由县乡基层政府承担。

  从农村的现实出发,为实现中央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就必须按照公共管理均等化的原则,全面实施公共管理创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呈全方位膨胀扩张的趋势,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并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层政府直接面向农村与农民,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党和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具有团结和组织广大农民完成建设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特殊地位。在传统体制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界限不清,在实际运行中,一部分政府机构不仅充当管理角色,而且充当服务和经营角色。基层政府必须完善自身治理结构,转变自身治理理念,为国家公共政策、法令等政治性任务的输出提供一条畅通、高效的通道,从而最终提高其自身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治理有效性。另外,基层政府要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即从旧有的“官本位”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从管理者和统治者的角色进入到服务者的角色,成为一种规范市场秩序的力量,并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对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培育,从而为乡村的公共事业管理搭建平台,最终为整个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