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概论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58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话语方式的创新话语,在哲学意义上可以作为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既然是一种实践形式,那么话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关系范畴。因此,从逻辑根源上讲,它从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那里获得了存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要立足于关系性和共时性的视角,使之走向多元对话和开放建构的新范式。话语理解的过程不仅指向规范意义的澄明,而且涉及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以及对文化资本的占有程度不同,教育者的话语处于强势地位,受教育者的话语则处于弱势境遇,由此形成的劝导式、控制式的话语方式内在地彰显着主体地位的不平等,言说者与听话者无法进行平等的话语交流。由于主体间缺乏真诚的交往意向和理解与沟通,导致师生间关系的隔阂与隔膜,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目标不是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基础上形成“强迫的共识”,而是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的达成“协商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的价值诉求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这一价值目标下催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应该充分契合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价值,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合理分配话语权,避免话语霸权和对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要从传统的单向度的权力格局走向网络状的新型权力格局,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力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开放式的、自由平等的话语交往激发个体的道德理性。因此,创设一个平等对话、互不排斥、兼容并包的教育学术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的应然诉求。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话语情景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进路

  新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撑起了创新空间,然而,如何跨越新旧理念整合的现实障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从“文本”到“人本”的进路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显现出一种深层构架。“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它最初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演变为任何书写下来的话语。本文所指的“文本”,是指用概念、范畴、原理所建构起来的一个抽象的“理论世界”。这是一个逻辑的、符号的、冰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需要的丰富性和生命体验被逻辑与理性的单向度所遮蔽,由此造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机械、刻板与僵化。究其原因,由于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理性的兴起,过分注重于科学的标准而忽视了价值理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像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传授或认知开发的过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与教学,传授和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与价值观,由此形成了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话语范式,即文本话语范式。文本话语范式的特点是知识化、教条性、封闭性、泛政治化、理想化,其表现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片面性、话语内容的狭隘性、话语主体的单一性、话语方式的“独白”。文本话语范式因其疏离日常生活,忽视教育、养成、体验和感化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创生的根基。改变这种状态的根本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注入人的要素,构建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人本话语范式。人本话语范式,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的体现和应用,它将“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理念、话语目标、话语原则、话语内容、话语交往、话语形式等方面确立人本向度;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照现实的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人的独立与自由、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现实权利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把引导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把理解、关心和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必须立足于人本向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本真价值的诉求得以复归。为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接受者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从“话语文本中心论”转向“话语接受者中心论”,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产生话语的心理结构,关注他们对话语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态度。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体选择性,这种主体选择性体现为对话语信息的感受、选择、判断、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能动性。传播学认为,话语从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整个传递过程中,话语信息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作为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言语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规律。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经历不同,认知模式和接受图式不同,因而从同一话语信息中生成的意义也就存在差异。要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矛盾,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契合受教育的话语环境,使话语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身心特点。在话语内蕴上,教育者要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营造融洽的言说场景,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取向和接受融洽度追求。要以“生活世界”为支点,创制“亲近性”文本,实现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从政治性的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形而上”的抽象话语向“形而下”的具体话语转换,消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最终实现话语融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