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15篇(第16页)
本文共计458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完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突破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政府领导机制,依靠政府强制措施来约束旅游相关行业的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和碳足迹为目标,建立教育、法律、政策等多种措施并举的实施机制,加大减碳措施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业中的旅游交通、酒店业、康乐休闲、旅游景点等,制定出科学有效、易于实施易于操作的评定标准,并强化实施中的监督检查,避免轻浮和走过场,狠抓重点环境,重点检查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中吃住行的碳排放,倡导低碳旅游饮食,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使用节能灶具,倡导使用公共交通,积极创新低碳型酒店。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09
【2】王群,章锦河.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05
【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4】刘笑明.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研究〔J〕. 商业研究,2011.09
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10
摘要:近年来,有关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争论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旅游景区的性质、经营权出让的涵义及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目前状况,预见了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
根据萨缪尔森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物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1。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景区资源对于任何景区都是有一定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生态容量的,当游客数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每增加一个游客将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区旅游资源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私有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的这种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论依据。
旅游探究学者一般将景区经营权理解为“旅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杨广虎,2003)。其他学者都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对经营权的理解也无甚异议。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目前状况
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和马来西亚一家公司全国首次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投资经营权。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开发方式获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区50年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并创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区经营权出让在全国迅速扩展。先后有国家级景区井冈山的龙潭景区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以拍卖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让经营权;宋城集团和万象集团以协议方式分别开发浙江龙泉山国家公园、千岛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将33个旅游区经营权出让给国内外大企业,出让资金达30亿元。
由于这些景区资源品味较高,经营利润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企业都积极支持。但建设部指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没有转让景区给企业经营的权利。然而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法规政策,景区经营权出让事件愈来愈多了。最终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团欲买断桂林遇龙河景区因国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未果一事,使景区经营权出让有所趋缓。但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20多个,已有超过300多个景区(点)以不同的形式出让了经营权。下表是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情况粗略统计摘要:
部分出让经营权的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摘要:本资料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并归纳而得)
由上表可知摘要: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大多使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区出让经营权,景区经营权出让成为一种景区发展趋向。以上所列的景区不包括决定出让经营权的景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要出让经营权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