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文学翻译的忠实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文学翻译创造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提出了现实体验对主体创造性认知因素的客观限制作用,文学文本意义的趋异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并非是没有任何限度的。我们说“一千个译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尽管不同的译者对于哈姆雷特的认知会有差异性,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都源于同一文本,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一些共性特征是改变不了的。换句话说,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译者虽然有认知上的差异,但最终还是会和原作者在认知上达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这是由于原作者和译者所面对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共享自然规律。同时两者之间还有相同的身体,有类似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决定了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具有基本共通的思维。这种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性认知基础使作者和译者之间必然会有大量的认知对等或基本对等,这种认知方式的对等或相似性必定会表现在原语和目的语的遣词造句、行文方式、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上。例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空中楼阁”(castleintheair)、“如履薄冰”(tobeonthinice)、“辩论是战斗”(argumentiswar)、“人生如戏”(lifeisaplay)、“爱情是红玫瑰”(loveisaredrose)等说法。再以《哈姆雷特》的翻译为例,我国很多著名翻译家如朱生豪、卞之琳、梁实秋、方平等的译本历来受到译界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他们的译本都没有也不可能违背忠实性的原则,都是在基于对原作客观体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翻译。而且经过他们一次次创造性的挖掘和阐释,大大减少了对该剧本的认知理解的失真度,使汉语读者更加接近莎士比亚,接近对《哈姆雷特》的准确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忠实性。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进一步揭示了文学翻译创造性和忠实性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性,重塑了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了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翻译中积极的创造性作用。译文是译者创造性认知的结果,由于有了创造性,才会唤起读者无穷尽的想象和热情,文学的价值才得到最大体现。同时,这种创造性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不能脱离对原文本的客观体验,而任意发挥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创造。17世纪后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德莱顿(DrydenJohn)曾讲过文学翻译就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这句话如实地道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所揭示的创造性和忠实性对立统一的关系。总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忠实性共存,译者只有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发挥主体认知的创造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重现原作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完成文学翻译的使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