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论构成粮食霉变的要素及控制方法(第2页)

本文共计25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温度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所以,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存亡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微生物对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旺盛、繁殖迅速,当超过最低或最高温度界限时,微生物代谢会受到抑制,甚至停止生长或死亡。

  在粮食微生物的区系中,以中温性的微生物最多,危害也最大。它们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15℃。在粮食防霉中,控制环境水分的同时,采用低温储藏,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

  3、气体成分

  在粮食微生物的区系中,绝大多数是好氧菌,氧是其呼吸作用必须的条件。粮堆中氧气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影响。

  好氧菌在其最低需氧量以下,生长会受到抑制。所以,自然地或人为地使粮堆中达到完全缺氧,好气性的微生物则不能生长繁殖。当氧浓度降到2%以下时,大部分好氧菌会受到抑制,若氧浓度在0.2%以下,一些耐低氧的霉菌也会受到抑制。所以缺氧储粮是气调防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40%以上时,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二氧化碳的浓度高达80%时,几乎可以抑制全部霉菌的生长。

  在粮食储藏中,氧浓度控制在0.2%~2%或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80%,是气调防霉的有效剂量。

  综上所述,防止和减少微生物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使之具有抗霉能力;控制环境条件的水分、温度和气体成分,是粮食防霉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北京:中国出版社,2006.4.

  [2] 项琦等.粮油微生物.中国出版社,1984.9.

  [3] 殷蔚申.粮食微生物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4] 廖湘萍.微生物学基础.北京:高等出版社200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