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第2页)
本文共计29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评价体系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启迪与规划。
1、评价原则更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活动,在评价时,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
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组内互评:主持式评价,由组长主持,组员自评和互评。
组间互评:交流式评价,体现协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协作。
改变了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师总评:教师根据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的结果,在任务完成时给每位参与任务的成员一个综合评价,这不仅指的是一个成绩,同时还对任务参与者在完成任务时的细节进行点评。
3、评价方法更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而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三、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增强任务效果的真实性。相比较于枯燥的理论推导,很明显,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