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的特征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9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而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我们音乐的范畴更近了。通过这些罗列,是要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时时刻刻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民间音乐创作的源泉,民间音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所在。所以,我们从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就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古人论乐,早有所谓“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之说(见阮籍《论乐》),并有“秦声、楚调、吴歙、蔡讴”之分:“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词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词情多。北气宜粗,南气易弱。”(见明·王骥德著《曲律》卷一)试以西北民歌《红军哥哥回来了》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一比较,《红军哥哥回来了》的旋律高亢,以四度音程跳进为特征,这与西北人民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他们在唱歌或唤人多需“隔山跨塬”,所以习惯采用粗犷的语言和高亢的音调。而山清水秀风光迷人的江南,语言和音乐要柔和得多,江苏等地的方言也被称为“吴侬软语”。具有江南柔腔韵味的《茉莉花》,就充分体现了“吴音”的委婉。除民歌之外,在民间音乐中,几乎所有说唱的曲种、戏曲的剧种都冠以地区的名称,如说唱曲种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山东琴书等;戏曲剧种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等。在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中,讲究字正腔圆,原汁原味。它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喜欢,而且也为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人们所欢迎的正是那种浓郁地方特色的东西。
三、民间音乐的质朴性、即兴性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以及审美情趣。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虽然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质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它没有浮华之习,也没有装腔作势。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地位的低下,他们只能用廉价的材料制造使用的生活用品,包括音乐艺术在内。在艰苦而繁重的劳动之余,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和生活,用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未来的向往。民间音乐是质朴的、纯真的。
在我国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甚至是传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即兴性。即兴性是指在世代相袭的传承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唱、奏者,将现成的民间音乐作为蓝本,按个人的需要进行润腔润字、迟疾顿挫的灵感式的调整。如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仅是基本的框架,演奏者之间的熟道及彼此间的默契,使得他们不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而是瞬间的心有所感、指有所发,奏出的谱外妙音。如此指上生花令听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民间音乐这样的唱、奏及传承形式至今还在广泛沿用。
四、古文化的积淀性
民间音乐中的古文化积淀是极其广泛的学术领域。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工作也正在展开并逐步深入。
1.远古时期的乐器。在现存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关于远古时期的乐器里,较有影响的是石磬、土鼓和陶埙等。如先秦典籍《尚书·益稷》中记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就是远古先民敲击石头,化装成野兽又歌又舞的祭祀场面。而近些年在山西夏县发掘出土了至今年代最早的“石磬”,通过将其悬挂起来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测音结果表明其音高为升C。古代又称其为“鸣球”。另外,就有关此类敲击乐器在《礼记·明堂位》也有记载:“土鼓、篑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等等。而远古时期的吹乐器尤以埙为代表。一般多为陶制品,故又称陶埙。从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众多陶埙的测音结果来看,陶埙的绝对音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音阶形式。从大量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资料来看,形形色色的古代乐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