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论文

本文共计26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论文

摘要:

音乐教育是美育实施主要的途径,它对审美教育可起到极为独特的作用,其功能更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在中学音乐教学期间,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音乐素养,更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提出有效实施中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论文

关键词: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属于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其情感意境等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具有培养、扩大及发展学生音乐兴趣、视野和感受能力等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客体,积极引导音乐审美主体,使学生从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性情上的熏陶,升华自身气质。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1、课容量单一

  历久以来,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不包括音乐学科,故而,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数量极少,每周最多两至三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程。这种现象导致音乐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实际教学时不少内容被反复讲解,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便了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提出,使得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无法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及常规教育手段,以至于音乐教学缺乏美的情境创设。

  3、不注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审美认识和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具备相应审美基础的巨大资源库。然而,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份关注教材,忽略关注学生,导致教师的“教”完全背离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参与不足,降低其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

  任何学科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参与教学,兴趣是先决性条件。为此,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强烈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实际上在选择中学音乐教材作品时,包含了不同程度关于“美”的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些因素。例如:欣赏《唱脸谱》时,这首作品与戏剧相关,音乐教师可针对音乐主题,为学生寻找精彩的'戏剧片段,让学生通过聆听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曲目欣赏,使其认真聆听并深刻体验美术和音乐,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断增强其对于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2、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欣赏是主要途径。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给予音乐欣赏教学足够重视度,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例:欣赏《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音乐教师应根据音乐主题,引导学生聆听相关作品,比如《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曲,让学生在认真聆听后,讨论演奏的乐器名称,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感悟等。总之,通过认真聆听、积极探讨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可促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美”,最终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有效培养。

  3、培养学生音乐鉴别能力

  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基于音乐鉴赏能力之上。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领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并实现对其的审美判断,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首先要学会鉴别比较。例: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交响曲《彼得与狼》,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塑造了风趣生动且蔼然可亲的音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积极介绍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同时,产生听音乐描绘故事人物的兴趣。而音乐教师则要抓准时机,详细地讲解曲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分别代表着什么,比如双簧管模拟鸭子,彼得的神情体现在弦乐中,大管表现出爷爷的神态,圆号表现出狼的阴险可怕,小鸟的敏捷灵活体现在长笛的高音区。通过这种具象欣赏,让学生产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然后总结出曲子的内涵,即邪恶始终无法战胜善良。当学生学会鉴别善恶之后,就会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任何强大、邪恶的敌人,在团结一致的抵抗下都会失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