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教研组管理的三种境界(第2页)

本文共计38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学科、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评议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教研组的变革与发展,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对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开展研究的共同方式,是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那么,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和事,而且涉及“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人和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有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就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其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评议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文化愿景,还是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教研组氛围的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资料都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