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指导(第3页)
本文共计577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物理量与单位符号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选用规范的单位和书写符号;不得已选用非规范的单位或符号时应考虑行业的习惯,或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加以注解和换算。
考虑到制版的困难与出版费用。插图应尽量不用折页,少用彩色,多用黑白图。图、表要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删除可有可无或表达类同含义的图和表。图、表应随文给出,编排在第一次提到它的文字段落后面,并应争取安排在同一视觉版面上。
教科书式的撰写方法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大忌。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新描述和论证,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佐手段,应防止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需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
⑻ 结论
结论(或讨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尽管多数学术论文的著者都采用结论的方式作为结束,并通过它传达自己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
① 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②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③ 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④ 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⑤ 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⑼ 致谢
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实验过程中作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一般对例外的劳动可不必专门致谢。
⑽ 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撰写论文时未参考文献也可以不写。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任何不重视参考文献,甚至于使用“文后参考文献从略”的编辑处理方法都是错误的。
被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私人通信、 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但可用脚注或文内注的方式,以说明引用依据。国内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历来很多,但自从ISO制订国际标准以来已有渐趋一致的动向,目前,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根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制订出自己的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规定我国的科技期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前者根据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按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的顺序逐项著录;后者首先根据文种(按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的顺序)集中,然后按参考文献著的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同一著者有多篇文献被参考引用时,再按文献出版年份的先后依次给出。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还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执行时请随时查阅GB7714-87的规定。
⑾ 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增加文献正文部分的篇幅和不影响正文主体内容叙述连贯性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论文中部分内容的详尽推导、演算、证明、仪器、装备或解释、说明,以及提供有关数据、曲线、照片或其他辅助资料如计算机的框图和程序软件等。 附录与正文一样,编入连续页码。
二、学术论文提交格式说明
因出版等方面要求,对学术论文格式提出如下要求:
1:全文格式用下图设置
字体:汉字用宋体,英文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页面设置如下图,纸张设置为A4纸
3、字体大小
标题:宋体 小二 一般不换行 一级标题,其他内容为正文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