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流派及艺术风格论文
本文共计23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美声唱法流派及艺术风格论文
歌唱艺术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听众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当歌唱家自身的艺术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时,他们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当前,美声唱法已是评判不同国家演唱家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美声唱法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喜爱。美声唱法的不同流派和艺术风格彼此共存,且更加科学化。了解美声唱法的不同流派及艺术风格可以促进美声唱法的更加完善。
1美声唱法的概念
美声唱法是由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来的,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也被叫做歌剧唱法。当时的西方音乐受宗教音乐影响很深,大多以复调音乐、多声部教堂音乐为基础。男女唱法除了声部、高低不同外,唱法是相同的。歌剧起初让阉人代替女声来唱,让女中音代替男生来唱。后来,歌剧剧情发展变化,阉人的唱歌已经不能满足那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的需求。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歌唱家通过探索研究改进自己的唱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声唱法。
2美声唱法的流派
美声唱法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了歌唱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像弗兰蒂复杂、加西亚第二、唐利泽、迪普雷、德雷什克等优秀的声乐教育大师和唱技高超的歌唱家。其中意大利人唐利泽以及他的高徒法国歌唱家迪普雷,确立了“关闭唱法”。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面罩唱法”出现,通过与喉科医生库尔蒂斯的合作,“面罩唱法”形成了理论,这时美声唱法的三个流派形成。美声唱法在意大利形成以后,通过法国的中介作用,对全欧洲的声乐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巴黎更通过组织由歌唱家、著名音乐家、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并出版《音乐学院须知》来推广意大利的美声唱法。
2.1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
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是其他唱法的基础。意大利在十三世纪总结的一些较为系统的歌唱方法,为美声唱法在初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十六世纪初,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而且影响至今。十七至十八世纪,传统美声里一种新的技术—“咽音”出现。它是一种居于真音与假音之间的.声音,这种方法当时在意大利是不外传的。咽音发声法是传统美声唱法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唱高音时真假声结合的痕迹问题。传统美声里的“咽音”是最后通过把真声、咽音、假声结合起来形成的发声技术,它是传统美声唱法的精髓。
2.2闭关唱法
为了解决男高音中声区与高声区连接时的痕迹问题,研究出了“闭关唱法”。他通过借鉴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技术,在解决“换声点”问题上,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系统,从而也创造了美声唱法的又一流派。“闭关唱法”与传统的美声唱法相比在中低音区没什么不同,主要区别就是在“换声点”上,“闭关唱法”在唱到高音区的换声点时,要将喉头稳定在低位置上,打开会厌,扩大喉腔,中低音区的胸声在发音过程中被掩盖掉,共鸣的腔体转移到头腔,得到头腔共鸣。
2.3面罩唱法
“面罩唱法”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形成,它是把声音集中在眼睛至嘴巴之间的区域,通过在中音区进行哼唱使鼻腔、咽腔、口腔形成共鸣。“面罩唱法”有自身技术上的缺陷,使他和传统的意大利唱法、“闭关唱法”相比在音质、音色、音量上都达不到那种结实。“面罩唱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声音纤细、音量较小,所以它比较适合在小型的场合演唱艺术歌曲,不适合在演唱歌剧时使用。
3美声唱法的艺术风格
美声唱法是在意大利歌剧形成过程中而诞生的,歌剧题材的表现、反映、刻画人物的形象影响了美声唱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意大利的歌剧作品在早期时,很多主题表现的是爱情,因而,形成了委婉、恬静、柔美的演唱风格。十九世纪中期,很多歌剧作品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尖锐,美声唱法的艺术风格则发生了改变,歌声由柔美变得有力量,唱法形成了具有英雄性的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