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第2页)

本文共计33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正确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与抵触),教师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来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师要敢于否定,同时进行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和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地积极探索,尊重中学生的人格,进而才会减少中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所期望教师应具有的品德行为。教师对照学生期望的品德行为来完善自己。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这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3.加强同辈群体指导,建设良好班级文化。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推动力量。

  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4.加强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某些逆反心理。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有针对性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也有助于解决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6.指导家长认识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纵深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在相关活动中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指导家长改变教育的观念与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纵深度,中学生的负向逆反心理也会得到相应缓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