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词四首编年的争论焦点综述(第6页)
本文共计106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邹王本驳众说均有理,独挺孔说似尚有可议处。因为编于熙宁八年十一月,无论如何也难与词义符契。为便于讨论,无妨与题为“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一首对看:“贤哉令尹。三仕三已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全词充满了对赵昶失官的同情与依依惜别之意。此首却既无对其失官的同情,也无别意,相反,却完全是久别重逢后的口气。所谓“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千万。”以现有资料观之,苏轼与赵昶是在密州相识又相别的,与此数句根本无法接榫。词中所表现的感情,只有双方都在经历了一番坎坷磨难之后才有的。如此断不谬,仍以拙著编于元祐六年辛未(1091)自杭还朝四月过高邮时为宜。惟拙著在考证中,拘于词题“送赵令晦之”,错断赵晦之为高邮令。今查清尹继善修《江南通志》(四库本)有一条记载:“四达斋,在髙邮州旧治内,宋郡守赵晦之建,苏轼为之铭。”此记虽无出处,却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因为宋时高邮并非县而系军,《宋史·地理四》说得十分清楚:“高邮军,同下州,高沙,军事。
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熙宁五年废为县,隶扬州。元祐元年复为军,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既如此,赵晦之就不是县令而是郡守了。况且赵晦之自密州失官后,又于元丰三年庚申复官知滕州,元丰八年乙丑移知涟水军,至元祐六年辛未移知高邮。即使自元丰三年庚申复官算起,至元祐六年辛未已十二年,却仍然是知州资序,“官况阑珊”可知。苏轼在其《四达斋铭·引》中已明谓“高邮使君赵晦之”,但拙著为附会题中“赵令”之“令”字,对使君作了曲解,谓“使君,当取奉使之官意,非太守之谓。”如删去此数句曲解,当初考证大体不差。只不过题中之“送赵令”应为“赠赵守”之误。补正如此,质之方家,未知以为如何。
参考文献:
[1]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崇德.苏词编年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3).
[3]邹国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2).
[4]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5]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王(直方)立之墓志铭》[M].四库本.
[9]据四部丛刊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附《东坡纪年录》.
[10]苏轼.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苏辙.栾城集[M].曾枣庄、马德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吴雪涛.苏词编年考辨两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