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词四首编年的争论焦点综述(第3页)
本文共计106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孔《谱》与邹王本均据刘《跋》,系此词于熙宁十年春三月,但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园雅集只能在元祐年间,绝不会在熙宁十年三月。原因很简单,出现在《西园雅集图》中的不少人物,包括作图的李公麟与作记的米芾,此时都不在汴京,甚至还不认识苏轼与王诜,如米芾初识苏轼就在元丰五年三月(见总《案卷》二十一),李公麟初识苏轼在元祐初(见苏轼《三马图赞引》),黄庭坚初识苏轼在元祐元年(见《总案》卷二七),又怎能有西园雅集呢?况且是年二月东坡自密州还朝,《总案》卷一五谓二月底“抵陈桥驿,告下,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徐州军州事,不得入国门,寓居郊外范镇东园。”《苏轼文集》卷五三《与梅守黎希声三首》之三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至陈桥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暂留城东景仁园中。”《总案》卷一五又谓“三月二日寒食,与王诜作城北之游,饮于四照亭,作《殢人娇》词。”《乌台诗案》对此次四照亭之游,又有如下记载:“三月初一日,王诜送到简帖,约来日出城外四照亭中相见。次日,轼与诜相见,有女监六七人斟酒下食。有倩奴问轼求曲子,遂作《洞仙歌》一首,《喜春长》一首与之。”此则说明,因有“不得入国门”之朝旨(薛按:此“朝旨”与东坡无关),故王诜不得不约东坡作城北之游。王诜西园在何处,不得确知,但据此知其在城内无疑,否则,何须大动干戈作城北之游呢?所以“不得入国门”之“朝旨”,说明是年不仅不可能有西园之会,就连苏轼也不能进得西园,只能在城北四照亭相会。《总案》卷一五又谓三月“三日清明,赋‘小人真闇事,消退岂公难’一篇,送范镇往游嵩洛,子由亦次韵送之。”范镇游嵩洛回汴京在三月底,不久东坡即离汴京往徐州任。《王直方诗话》谓“东坡与孙巨源同会于王晋卿花园中”但并未言那年那月,亦不能证明在熙宁十年,且根本未及此词。
况且王直方生于熙宁二年,熙宁十年尚为九岁之幼童,其说实得之于父老相传,不足凭信可知。至于刘《跋》乃因《西园雅集图》而联想到另一位“戚畹”即李端愿园,所记乃两“戚畹”事而非止于王诜西园。
如孙巨源事就发生在李园,根本与王诜西园无关,且在元丰二年而非熙宁十年。明陶宗仪《说郛》(四库本)曾纾《南游记旧》数则,其《词谶》则云:“李端愿,宫保文和长子。治园池,延宾客,不替父风。毎休沐,必置酒高会,延侍从馆阁,率以为例。至,人分寝阁,什物供帐,皆不移具。元丰中,会佳客坐中,忽学士将锁院,孙巨源适当制,颇快,不欲去。李饬侍妾取罗巾求长短句,巨源援笔欲书,从者告以将掩门矣。
草作数语云:‘城头尚有三冬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怱怱,琵琶曲未终。回头肠断处,却更廉纎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李邦直在坐,颇以卒章非佳语,巨源是夕得疾于玉堂,后六日卒。”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二转引《夷坚志》所载与《南游记旧》小异:“孙洙字巨源,元丰间为翰苑,名重一时。李端愿太尉,世戚里,折节交搢绅间。而孙往来尤数会。一日锁院,宣召者至其家,则已出数十辈踪迹之,得于李氏。时李新纳妾,能琵琶。孙饮不肯去,而迫于宣命,李不敢留,遂入院,几二鼓矣。草三制罢,复作长短句,寄恨恨之意。迟明,遣示李,其词曰:‘楼头尚有三通鼔,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帘纎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长编》卷二九八载:元丰二年“辛卯,翰林学士孙洙暴得风缓,不能朝,中使太医问疾相属。元绛罢,上意欲用洙,遣中使视之,知其疾不可为,乃用蔡确。
及卒,对辅臣叹惜之,常赙外赐钱五十万。”但李园雅会却并没有苏轼,这是无争的事实。也说明王诜西园雅会只有一次,而不是邹王所说的两次。又,李端愿之父是驸马,《长编》卷三O一说得很清楚:“李端愿,故献穆大长公主之子。”刘《跋》说“二驸马”则错了。
熙宁十年既无西园雅集,元祐二年的《西园雅集图》并无啭春莺,何以刘《跋》会提到她呢?这得从《西园雅集图》在南宋初年有数种仿本说起。最初的《西园雅集图》出于李公麟之手是毫无疑义的,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即为明证。到了绍兴年间,高宗赵构为了替其父兄开脱罪责,将北宋亡国之罪全部推给王安石,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自然就成为膜拜的对象,于是皆师李伯时之名画师如赵伯驹(字千里)、刘松年(字荣祖)与僧梵隆(字茂宗)(三人皆绍兴淳熙间人,刘松年曾为画院待诏,高宗尤喜梵隆画),纷纷仿作《西园雅集图》,啭春莺就是这时候才被被添进去的。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本)《题仇实父临〈西园雅集图〉后》云:“余尝见杨(士奇)东里先生所题《西园雅集图》,乃临李检法伯时,笔有崇山絶壑,云林泉石之致,与此《图》略不同。此图仅一古桧、一怪石、一立壁,捉笔书者为子瞻学士,从傍喜观者王晋卿,按卷对竚者蔡天启,倚树睨者李端叔。彼《图》则有张文潜,而无端叔。此《图》据方石画渊明《归去来辞》者即伯时,握麈尾观者苏子由,握蕉扇者黄鲁直,抚肩立者晁无咎,捉石者张文潜,按膝者郑靖老。彼《图》有端叔而无靖老,益以陈无己。若摘阮之陈碧虚,与听阮之秦少游,说法之圆通大士,与听法之刘巨济,题壁之米元章,与傍观之王仲至,则所同也。彼《图》有名姬二:曰云英、春莺,而此皆削之。杨先生又云:曾见刘松年临本,无文潜、端叔、无咎,噐物小异,而僧梵隆、赵千里亦尝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