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试论韩愈诗歌风格演变探微(第2页)

本文共计3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友人的影响

  韩愈正直善良,对朋友一片冰心,贞元十四年,写作《醉留东野》可看出他对穷困潦倒的诗人孟郊的敬重友善,其中“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黯,自愧青篙依长松”表现出对孟郊的倾倒之意。写作此诗,适逢孟郊投靠友人也来到汁州,这是两人在科考相识后第二次相聚。诗中写道“吾愿身如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对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孟郊的推崇,这时孟郊诗歌写作已有成就,已形成奇崛硬朗的风格,而韩愈的名气还只在散文。二人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有“崇古复古”的信念,于是韩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贞元前期的平和真率变得冷峻奇险。

  (二)世事的动荡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为节度推官,当时黄沙崩堤,诗人目睹老百姓的逃亡生活写下《醒醒》一诗,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第二年他从京城长安回徐州,又写下《归彭城》,对当时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一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示痛心疾首,讽刺当政者的平庸无能,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情绪。

  (三)仕途的沉浮

  到了贞元十七年,经过十七个年头奔波和追求,三十五岁的韩愈终于第一次当上了朝廷命官,得到了四门博士的职位,同时也开始了浮沉不定的官宦生涯,这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出来。当年十二月被贬去岭南,“朝为青云者,暮作白首囚”。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写道:“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诲气湿蛰熏腥躁。”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两位诗人在一起赏月喝洒,回望几年来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这首诗开头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之口用大段笔墨叙述自己被贬滴之苦。虽然心中苦涩,但好强的性格使他又不肯示弱,便写得虚虚实实,含蓄悠远,使得全诗结构上起落多变,让读者觉得奇崛险怪。

  元和六年的春天,韩愈从阳山北徙江陵,生活虽比岭南好,但精神依旧苦闷,写下《感春四首》,写得笔力刚健,这是他中年得意之作,元和六年秋天,诗人自江陵为国子博士,这种冷淡生涯对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来说,感到厌倦,写下《秋怀诗十一首》,表述自己忧愤的心情,诗中表现了诗人雄浑态肆的感情和正直磊落的性格。现选引《秋怀》之四:

  秋气印侧侧,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稠,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增。清晓卷书坐,南由见高棱。其下澄漱水,有蚊寒可曹。惜哉不得拄,岂谓吾无能!

  此诗写在诗人受他人造谣中伤之时。全诗用遒劲的语言,写不平的情怀,首句写秋天景象,用以象征自己孤独而傲峭的情怀,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性格。

  元和十四年,诗人再贬潮州,南行途中,心境无限悲凉,写下凄惋的《路旁堆》“千以高山遮,万似远水隔。”“吾君勤德治,照天日月敌”。诗人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慈悲”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想像。从贞元二十年(804)到元和九年(814)的十年中,是韩愈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另外由于追求诗风变革求新,加之开始盛行“写长诗之风,为了押同韵,就必然用僻字生字,为了不重复,就发掘人所未道的新意象。

三、清丽自然的晚年回归

  长庆三年春,经历风风雨雨的韩愈步入晚年,却写出《早春》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写得清新绝妙,千古以来难有超出者。隐约的青草,舒畅的喜悦,看似白话却韵味十足,使人简直不敢相信是韩愈所作,可见其诗歌的风格随着境遇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多变有着很大的变化。长庆四年夏,诗人因病告假,常游南溪,写了《南溪始泛三首》,风格已一改过去的豪迈雄健,写得闲适古淡。这些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诗人在晚年的十年时光中,仕途上是最稳定辉煌的阶段;另一方面面对无可奈何的政局,政治热情也日益冷淡,诗人开始反躬自省,转向宗教,寻求安宁、静谧。

  总之,韩愈流传至今的三百多首诗,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诗人生活的中唐时代,唐王朝已度过了它的鼎盛期开始走向衰落了,中唐时不仅朝,局势动荡,而且意识形态也很混乱。率真的韩愈虽热衷功名,但沉浮不定,心情忧愤,但他积极人世,积极进取,试图把李唐王朝重新振作起来,创造一个“中兴”局面,可惜未能如愿。读韩愈的诗,就其风格而言不外有三类:第一类,清新美妙白然的小诗。如《早春》等,因诗人始终非常热爱生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写;第二类,气势宏大雄伟不羁的叙事诗,如《山石》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描绘山路两旁的美景,写得宏伟有气魄;第三类,奇崛怪僻的状物诗,这类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翼曾指出“韩愈于诗,力造李、杜。有意推广杜诗奇险之处,劈山开道,自立一宗。正因为有心求之,故不免时露斧凿痕。然而韩诗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