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论文(第2页)

3 次下载 2 页 321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面对当前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种种误区,我们如何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择课题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历史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研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洋务运动》一文中,我们可以从原因、过程和失败原因推出以下几个课题:1、评“中体西用”;2、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导?3、如何理解“只布新而不除旧”?这样选择课题,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又与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二)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提高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重视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要求学生处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历史对象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刺激学习情绪,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点合一,得出正确的判断。最后让学生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实践告诉我们,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历史老师应在思想认识上增强新理念,避免走进各种误区,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