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率,松紧有度,创设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距资料显示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频率保持在1~1.5次/分,会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若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问“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一系列缺乏思考及快频率的问题时,学生会紧张厌倦课堂,厌倦回答问题。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递度以及明确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递度,即由浅入难,步步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授《金属化学性质》实验时,提出问题:“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同时与稀硫酸反应都有什么现象?反应速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明确。例如:在之前提出的那位教师在讲解“复分解反应”定义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过大,不具有明确性。若改为“同学们请看反应物,从物质的分类上他们都属于什么呢?”“生成物呢?”这样就明确了目标,然后再让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上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反应的?这样一步步引导,明确问题的对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拓展提问,延伸课堂。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谓教学相长,有时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教师的思维,学生无意的举动,只要妥善引导并加以挖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将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比较时,让学生探究方法,多数学生认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改变问题的方法一定是升温。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加热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再让学生讨论:变成的溶液时饱和溶液吗?在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
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另外提问中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要把对学生的热情用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甚至嘲笑学生。我们要营造平等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课堂有效提问的一点思考,教师的课堂提问时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孔凡哲《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
[2]《中学化学教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