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中国哲学“和”思想浅析论文(第2页)

9 次下载 2 页 261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天下为公”的社会大同

  实践性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被奉为最高理想来追求的“和”,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于以“和”为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和”是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人之间,一个“和”字,揭示了天下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并描绘了天下万物最佳的共存状态。

  人伦上,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亲”“义”“别”“序”“信”分别为五伦之行事准则,也就是“中和”中的“中”。孟子这段话指出了个人在“五伦”的每一伦上都应做到“中”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在总体上也就达到了人伦的“和”,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和”,那么全社会也就实现了“和”的最高目标;《中庸》“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并不空谈“和”,还给出了实现“和” 的途径,那就是以“忠恕”为原则。《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同”则推已及人, “异”则秉承“和而不同”以求同存异,达致总体的协调和谐。

  对于国家的建设,儒家提出了以建立“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同”社会为最高目标的政治主张。《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儒家所描绘的就是理想“大同”社会。“内施仁政,外和诸侯”,在现实中推行仁政德治以将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即便“远人不服“也可”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最后达至“协和万邦”的世界大同之理想。

  结语

  “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既为公平、正义、合理的原则,又为真、善、美的境界。“和”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人们:事物虽千差万别,却又是相融共存的;认识和实生物,追求创新发展;认识矛盾运动,面对日新变化;运用中和方法,达到中和境界,才是美好世界。中国的思想先哲们都提倡和谐文化。“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目前,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求同存异、因中致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之“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可以促进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全球共同繁荣的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