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法学论文(第2页)
17 次下载 4 页 643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只有依靠法律进行有效地监督才可以保证人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
目前社会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法律的强制力。
在强制力的方面法律相对于道德来说制动力更强。
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道德的自律。
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调节与规范作用,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道德的法律化是和谐社会产生的条件。
道德与法律互为辅助,此消彼长,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道德的法律化。
与法律的道德化。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转化可以成为控制社会关系的有力杠杆,现在社会中大量的出现了道德的法律化。
大多公众道德被纳入法律中,但要使其实施还需要将人们的他律转化为自律。
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转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道德的法律化是侧重于从立法的角度来说,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将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意识,使国家进行强有力的实施。
其目的就是借助法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所以不论是道德的法律化还是法律的道德化,都是在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道德与法律是不可分离的。
3.法律道德化是将法律变为更高的道德权利与义务。
在法治社会当中为保证公民权利我们不仅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善还要依靠道德,依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来提高领导干部自我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最大程度的趋向于公正。
对于国家来说法治与德治缺一不可。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法治化,依法治国。
同时还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中的道德建设,这样才能够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制与德治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的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下从前的道德提倡也有可能转化为法律要求。
而且作为法律条例的某种行为也可能会转化成一种道德责任。
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这两种趋势在社会规范中起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两者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衡爱珠.论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J].法制与社会,2013
[2]徐桂兰.道德法律化的新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2
[3]程明.试论道德的法律化及其限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高建新.和谐社会下道德法律化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法学论文范文二:高职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目的提高医学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方法以笔者所带的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微改革。
结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进一步得到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结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医学具有科学属性和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即伦理性,这种双重属性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伦理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其中,对医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完整权等,而且还关系到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如1952年爱因斯坦在其《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然而大多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所接触的法律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一小部分,且如果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只能浅尝辄止地介绍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等内容,
讲解的范围和深度可想而知,学生基本上学不到系统的法律知识,至于每一部法律的精髓或主要内容就更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