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论文(精选33篇)(第3页)
本文共计211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问题憋在心里得不到解决可真难受。我记得妈妈有一双银手镯,赶忙找出来,又到奶奶家找了一点农药,自己动手做起实验来。我把农药倒进盆里,再把妈妈的银手镯放进去。可是,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像电视中所说的那样,沾了农药的银手镯并没有变黑,难道农药没有毒?我疑惑的.盯着盆里的银手镯看,可我就是把眼珠看下来也没看出个眉目。我无奈的摇了摇头说:"仔细看看说明书,说不定可以着到呢?"我仔细看着说明书——中等毒,有毒呀,那银手镯怎么没变黑呢?难道银器验毒的说法不正确?那些导演可都是有知识的人,肯定不会搞错的。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
"到底哪里可以知道呀?"我烦闷地抓了抓我那本身就乱的头发。”还是查查资料吧“我一边自我安慰着一边打开电脑,飞快的打着字,”用银针试毒“,一页又一页翻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网页上面说着:科学实验表明,一些有毒的东西,像砒霜、氰化物、农药、蛇毒等,都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银没有验毒的本领。可是古代的砒霜的确可以使银器发黑,那是由于古人制砒霜的技术不高,提炼得不纯,使砒霜中含有硫。而银与硫或硫化物接触,就会产生黑色的硫化银了。 白银虽然不能验毒,但能灭菌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所以,许多少数民族日常都用银器盛奶用以防腐就是这个原因。现代科学试验也证明银离子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如在1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的银离子,就可将水中的绝大部分细菌杀灭。如果用银质器皿盛食品的时候,便会有少量银离子进入到食品中去,起到灭菌和防腐的作用。我自言自语道:”皇宫贵族用银器的原因大概也有这个吧。"
“绝知此事要躬行”果真不错,今天又学到了新知识。
科技小论文 篇7
俗话说:“夏不穿黑,冬不穿白。”夏天不穿黑色的衣裳,冬天不穿白色的衣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黑色吸热,白色不吸热吗?
首先我准备了两个温度计,一张黑色的卡纸和一张大白纸。要开始实验了,我先将两个温度计,分别裹在两张纸里,然后把它们放在我房间的窗台上,第一次实验,我先用了十五分钟的`时间,放在黑纸里的温计,我将它定为1号,放在白纸里的定为2号。一号起始温度是160c,2号是150c,15分钟过后1号270c,2号才160c,看来好像真的是白的不吸热。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我将第二次实验的时间定为一个小时。1号和2号的起始温度分别是170c和160c,很快一小时就过去了,1号350c,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号才上涨了2.30c。
那为什么黑色吸热,白色不吸热呢?带这个疑问,我上网查了一下,网上是这么说的:首先,白色物体不是不吸热,只不过吸收辐射相对比较少,反射得比较多,不容易通过吸收辐射热量。
其次,黑色吸收所有可见光,看起来才是黑色。对所有可见光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射所以看起来可以是白色。对可见光吸收的多的,对其它频段的电磁波(对于传热来说,这里发挥最显著作用的是红外线)往往也更多。而对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程度的不同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主要和它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的物理性质相关。
原来,不是白色不吸热,只不过吸收辐射相对比较少,反射得比较多,不容易通过吸收辐射热量。这个知识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收获!
科技小论文 篇8
人们都憧憬着这样的美好环境: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引人遐想的白云,辽阔的大地都成了绿的海洋,天地间浮动着新鲜清凉的空气,满满地吸一口,顿时精神抖擞。晚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在树上碎成一片,潺潺山泉在石上流淌,清澈的小河哼着小曲流向远方。
城市里的的人们越来越渴望这样清新自然的生活,于是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向着心中的那个美好景象前进。社会各界开始呼吁环保,“低碳”在无形中化身为美德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们开始为浪费资源的行为感到羞愧,时时反省。
今天,我从镜子里看到了妈妈一个怪异的动作,妈妈把洗衣服的水倒进“小天使”(牌子)拖地桶里,正打算拖地。看到这个举动的我心生疑惑:“咦?妈妈不用这样吧?这点儿水能费多少钱,用不着这么节省吧!爸妈的工资早已够供我们家生活了,另外的钱还能买不少东西,妈妈这都回到解放前了。”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却回答:“宝贝,工资是够了咱们随心所欲的花,但是,你想要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可不是金钱能买来的呀!”“是呀,”爸爸也随声附和,“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我决定从这月开始,实行“低碳生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