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理论文 > 正文

生活中的物理论文(第7页)

33 次下载 9 页 1528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实验操作体现学生生活经验

  物理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具体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经历,教师在课堂展示实验操作时,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条件的创设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认知的机会。物理验证实验和探索实验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配置,当学校实验条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时,教师不妨调整设计思路,让学生结合生活基础条件展开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个性认知推进实验操作,这样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生长点。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自行设计几种测量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教师给出提示:这里有量筒和烧杯,还有水,固体可以自由选择,如石头、橡皮等。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实验步骤,并开始了实验设计。有学生用悬锤法测量固体物质,其实验步骤为:先称量固体质量;然后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数,最后用细线拴好固体慢慢放入量筒之中,悬在水中,读出此时的体积数。这样就可以得到固体的体积数,知道了质量和体积,自然计算出其密度。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固体进行实验测量,学生操作兴趣浓厚,自然会展开实验研究。通过细致设计,学生实验操作都比较顺畅,说明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有到位的了解。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设计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对学生形成重要启迪。

  三、实验结论回归学生生活认知

  实验结论回归学生生活认知,是指对实验结果进行生活认知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基础,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操作,为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如果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展开实验操作,其实验结论自然带有生活认知特征,根本不需要展开实验验证操作。如果是实验室实验结论,教师不妨让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生活化推演论证,以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结论认知。物理源于生活,结论验证无疑属于生活应用,对提升学生物理综合素质有积极帮助。《物质的物理属性》学习时,教师利用展示实验,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特点,如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熔点、沸点、周期等,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生活实例来说明这些物理属性的存在。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就找到不少生活案例。如水有沸点,烧水时,到一定热度,水会沸腾起来。水也有凝固点,温度下降会结成冰。如竹子有弹性,人们利用其弹性做成弓箭。如金属有导电性,电线的广泛使用,验证了这个属性特征。为提升学生认知品质,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如果将一把金属勺子和一把塑料勺子都放进同一热水中,哪一把勺子会更热一点?学生大多都会给出一致的意见。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展开验证讨论,给学生认知内化创造条件。这些物理现象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热议,并且取得很好的验证效果。

  四、实验应用结合学生生活现实

  物理实验结论出来之后,并不是学习的结束,将实验结论应用于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检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归结,为学生提供结论验证应用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操作感知,学生会顺利获得实验感悟和认识,对物理认知内化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让学生利用物理实验操作推演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能够完善学生物理认知体系。物理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延伸性认知。如学习《走进分子世界》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进行展示实验:烧杯中装水,放在桌子上不动。将一包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可以看到水开始变化,一会儿时间,整个烧杯中的水都变成了紫色。教师为学生设计讨论话题:烧杯中的水之所以会变色,这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我们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开始热议,并给出自己的经历。“我们洗衣服时,将衣服晾在太阳下,很快就干了,其中的水分蒸发掉了。这大概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酒精是比较容易挥发的,很远就能够闻到酒精的味道,这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教师也参与话题实验讨论:我闻到食堂炒菜的香气了,这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分子构建的,这些分子极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