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生视角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出路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2正确的民族认同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克服上述3种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上的错误观点,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认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同时,正确的民族认同感会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适应、互相吸收,最终达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3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作为传统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和位育”,其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首先“中和”与“位育”之间存在一种因果辩证关系。“中和”是因,“位育”是果,“致中和”是实现“位育”的前提,实现“位育”是“致中和”的结果。“唯有经由中和的过程,才能达到位育的归宿。”[7]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本质上它是秩序,是定位。这就是“位育”中关于“位”的解释,它强调的是当一个人立起来的时候,前后左右的关系自然浮现。
自身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跟他人相处。这都是“位”的意义;“育”者,“遂其生也”,是进步,是发展[8]。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共生理念异曲同工,两者都内含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发展的结局。
文化多元化是一种对平等的价值观念的诉求,体现了平等共生的原则,它以承认文化间的差异为前提,主张文化生而平等,确认文化自我认同,强调多种文化间的相互共存、平等互利,否定价值体系优越感,反对以一种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是非优劣。基于这种意识下的多元文化发展是健康和良性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民族文化发展之出路就是要互利互惠,共同生存,合作双赢,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1]林恩·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M].易凡,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2-54.
[3][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4.
[4]耿金声,崔斌子.日本民族教育学家小泽有作的生平及教育活动[J].民族教育研究,1995(4):60-64.
[5]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55-57.
[6]白晶,赵志.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民族文化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6):37.
[7]潘光旦.中和位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20.
[8]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报,2006(11):53-55.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