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第2页)

12 次下载 2 页 266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普及速度也飞快地提升,一些学生在中小学就接触到计算机,拥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因为地域差异,不是每个同学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情况都一致的,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开展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导不同的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热爱学习,在学校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使每一名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3]。

  3.3同时,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其开设计算机的选修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更多更加高深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日后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服务,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的方式上,采用多种方式共同使用的方法,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黑板到计算机再到网络信息化平台,教学手段不断的发展进步,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使得学生更加能够清晰领悟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能够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建设,能够很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在推进计算机教学体制改革建设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立荣[J].2016(2):130-130.

  [2]王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3(7):211-211.

  [3]吴春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J].福建电脑,2013,29(4):49-5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