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第2页)
本文共计43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情感活动的缺失性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竞争的加剧,纯知识、智力的教育大大加强,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尤其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学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低龄教育阶段的内容,高校只注重高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同时由于科研、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大学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创造力和潜在力关注不多,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些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表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倾向于低级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欲望和情怀,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则普遍缺失和淡化、
4.情感影响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广泛、深刻、剧烈的社会变化以及工业社会的特性——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昀巨大压抑。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在社会的扩展中负荷过重。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反映出的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热衷于对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而将思想意义放逐的浅薄、浮躁,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混乱、浮躁;另外家庭的溺爱、应试教育模式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畸形发展。因此,虽然健康向E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但是他们在情感发展上也普遍陷入懦弱、混乱、虚浮及冷漠的危机之中。
三、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大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会特别深刻,回应也会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的重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的实现,是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结合的积极成果。在审美过程中,它塑造了人的情感模式和心理结构,使人获得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和情感态度,使人的感情摆脱盲目性。其次,巩固艺术教育在情感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所以深入人心,首先是因为艺术把形式赋予了世界,它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本性:敏感、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但又不能逃避死亡。艺术比任何其他经验都更能模拟我们实际的情感生活……”艺术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的情感,其价值就在于陶冶、锻铸人的心灵世界,使人的心灵、情感不断细腻、丰富、深刻、饱满、复杂,使人的情感、感知、想象越来越丰富。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以此开展艺术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再次,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现实世界中的美来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出校园感受生活中的美,唤起自身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丑、恶的唾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