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实
20 次下载 3 页 472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实
论文关键词:思想修养与基础 大学生 课堂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基拙必修课之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忽视课堂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课堂太过于枯燥乏味,要想达到课堂授课的最大绩效,就要进行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营造一个轻松活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突出的自我修养性和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绩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切合点,用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锻炼能力,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摄取有很多渠道,课堂教学是其中之一。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这也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可以说,课堂教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有一个把理论知识由内转外的方法,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变。这其中,实践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实践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也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教学有很多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某些实践环节,也可以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对专业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堂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指导,但是课堂仍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前沿阵地,这里可以提供系统学习的资料,可以提供正规的实验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鲜的信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理论课,学生普遍存在逃、混对待的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安排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期,这实际上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更好地安排大学生活而开设的。但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看电脑、听MP3、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更有甚者上课竟然在下面偷偷地打牌。
2.大学生课堂问题原因简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有很多原因。
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考上大学后压力减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方式,加上一部分同学对所学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上排斥这门课,导致各种课堂问题出现。
从课堂讲授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与其说按部就班地讲授理论知识,还不如说对着教材照抄照搬,这样学生即使上课听讲,所接受的也只是陈旧的知识体系,而且加上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灌输”,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