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理论文 > 正文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40篇)(第56页)

本文共计966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