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论现代建筑形态的重构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1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伊东丰雄在为2000年汉诺威(“健康的世界”)世界博览会做的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水的殿堂”。参观者可以通过身体的观感去感知其中的含义。殿堂不仅靠大量视觉、听觉效果来传达这种信息而且它更像是个休息处人们在巨大的场地中走上一圈后就可以得到休息。自然要素——水被引入场所,并被巧妙地照亮。

  (2)与自然要素的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要使建筑形态融入场所,形成一个整体。景观、自然气候、阳光、水等自然性空间能尽可能的融入到建筑的功能性空间当中去,通过建筑设计使自然空间得以延续。对于这一点,解构主义建筑打破了原有传统建筑的固定空间模式,使人的想象空间和自然空间能够更好的结合,从而真正的实现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共生。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教堂系列,成功的将自然要素结合到建筑里,用自然的构成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十字架建构,从而让建筑更好的诠释了宗教的意义,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对话。

  5 结语

  建筑的固有意义本来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和空间,来容纳连续的行为过程和记忆。传统建筑的“启蒙叙事”和“宏大叙事”试图告诉人们该如何的存在,它预设了知识英雄、最终秩序或某种程度的终极真理的存在。当用非线性思维解构传统思维的时候,建筑的叙事也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历时性叙事”,即突出了事件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建筑与人之间的能动性。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像式”建筑使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变得破碎,建筑的意义变得模糊,建筑的风格走向了多元,建筑的设计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和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个人的一种游戏。

  参考文献

  [1]@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邬烈灸.解构王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