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8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信息量很大,而教材中的`图形较少,大多为文字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单一的文字阅读获得知识时容易疲劳,记忆与理解的效率也会降低;相对而言,人们对于形象信息的感知速度更快,记忆能力更强。为此,授课过程中需要借助PowerPoint(PPT)的多媒体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图形化。首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出主要知识点,利用关系图构建知识框架,将文字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细节内容进行列表,有利于归纳和比较;重点内容进行色彩处理,从而提高了可读性。其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性较强,与工业生产与生活关系紧密,受限于篇幅和印刷用纸的材质,教材中多无相关的图形,尤其是彩图。在准备PPT课件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利用PPT的图形制作能力,补充相关的示意图、示例图,使得相关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从应用背景、化学结构、性能原理、器件结构等均做到“有图有真相”,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得抽象的结构-性能关系更容易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到实际生活,感受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电活性高分子材料一章中,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领域产品已经开始商业化并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关的器件工作原理较为复杂,对于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将当前某著名品牌的手机显示屏作为实例,介绍相关材料的成分与结构,并借助立体的器件结构示意图解释器件的工作机理与高分子材料在其中的作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抽象的知识。在高分子功能膜材料一章中,膜分离机制是重点内容,而其中过筛分离是最常见的一种机制。为增强学生对于该原理的认识,PPT课件中使用了动画示意图,将不同尺寸的粒子依次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而被截留的过程直观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分离机理一目了然。

  4借助课外科研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社会经济对高分子学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受到课堂教学课时与形式的限制,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仅能够接触到基本的合成与表征实验,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实验较少,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过程。为增强学生独立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我们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课题,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尤其是打算毕业后读研究生或从事研发工作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功能高分子合成、结构与成分表征。近两年来已有超过十名同学参与了课外科研实践,申请并获得多项学校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支持,掌握了原子自由基转移聚合等高分子可控合成技术,制备了多种嵌段高分子材料并用于调控纳米粒子的组装,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5课程的考核方式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应用的知识,初步具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能力。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然而本课程具有知识系统复杂、知识量大、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所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另一方面,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因而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需要相应调整。课程的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首先,采用开卷考试可以弱化知识记忆在评估中的比例,通过设计较多的综合题以突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减少学生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现象,也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平时成绩主要用于考察学生上课时回答提问与课程讨论的情况,对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是考试的重要补充部分,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