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小学思品课教学效果探讨

本文共计31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小学思品课教学效果探讨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思品课教学效果探讨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思品活动化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皮亚杰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更应实施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以各种活动为形式的现代课堂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和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这三方面和谐发展。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思品活动化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要素:

  1.1依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思品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

  1.2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相关。在思品教学活动中,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主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从而使活动积极地影响个体的身心。

  1.3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去创设活动,从活动的步骤、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等方面来增强主体的自主程度,使活动主体能处于积极的追求中,提高其对活动的态度水平。

  1.4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心理学告诉我们,能最大效果、最持久地激励学生的,是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实现自我。活动化的思品教学,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更重要的是还会激发出更新更高水平的需求,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

  二、采取情境教学的灵活方法

  坚持上好恩品课,改革思品课,主要是改变过去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的灵活方法,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除对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外,同时注重加强行为训练,要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必须做到知识和行为习惯相结合,而促进其结合的动力情感,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对儿童情撼的培养,通过情感的变化而受到教育,转化为行为。比如一年级《衣、食、住哪里来》一课,教师通过教具揭示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衣、食、住的来源,再启发学生讨论理解衣、食、住来之不易,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思想发生变化,产生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开展节约一张纸、一支笔的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爱惜学习用品、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新时代的儿童生活幸福快乐,无忧无虑,远离硝烟和贫苦,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陌生,没有切身体会和理解,在思品课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不同时代背景反映的现实生活,利用真实、生动的榜样教学,对学生进行每一项传统美锦教育,例如:中华民族具有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它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世代继承和发扬,对这一传统美德进行教育时.给学生讲述真实的革命前辈、科学家和英雄模范等古今中外艰苦创业和生活俭朴的事例,还可以利用反面教材,说明浪费,不珍惜、不爱惜劳动成果和衣食物品会毁掉一切,从而使学生懂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永远发扬,代代相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