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国学院·读经·文化意识(第2页)

8 次下载 2 页 327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以上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层次说出我的主张。但说到摆事实讲道理,我虽然不同意上述反对者所提出的理由,然由于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也不是在打胡说,也都还有一定的道理。若我们仅陷在这样的层次来争论,则似乎永远也论不清,这便是庄子所说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因此,我们要真正解决这种争论,一定要上升到庄子所说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庄子·齐物论》)的层次。所谓“照之于天”,即是存在的感与应,由此而形成的对文化的体认,即是文化意识。现在研究文化的人很多,但未必都有笃实的文化意识。那么,文化意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从正面来看,是不可言诠的感与应,此即不可说。但文化意识的表现虽从正面不可说,但从负面即什么不是文化意识的表现却可说。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如下二点不是文化意识的表现:即其一、仅凭爱好和兴趣来研究文化;进而其二、以观赏的态度来看待文化。爱好和兴趣是气质的、个性的,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即人于此完全不能自我作主。由此而来研究文化,除了一点漂浮的爱好和兴趣之外,说不出文化之所以然,他可以由此而成为才子,但并不能由他来传承文化。因为他是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为主体,去照射文化的名物度数,既而两相契合,激起他性的观赏,他由此可以获得愉悦,但文化的根本精神却在他轻松的艺术性的观赏中化解丧失了。然对文化的感与应则不同,感与应其间必蕴涵有“通”,即者的“觉”与“悟”,这是义理的省察和精神的感通,是通过内在的修养工夫以后与文化的根本精神的契接。故他对于文化不是轻松的艺术观照,而是严峻的考问,若借用《论语·泰伯》中的话说是如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更进一步说,具有文化意识的人,在现实上可能孤怀独往,但在精神上却可遥契千古圣贤的生命,他在现实上可能一无所有,但他在文化上却可以找得到生命最后的站立点。

总之,对于文化,若有存在的感与应,即文化意识,不但外在的争论可以化解,而且我的这篇文章也成为了多余。关键是:你有没有存在的感与应呢?!你有没有文化意识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