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初中数学教学“无效”的原因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8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教学内容呈现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学习形式不能和谐统一
如何配合教学内容特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听课中,我们看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协调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概念性教学需要教师进行精到的讲解,对于概念中关键性的词语和语句则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索,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达到高效的目的。然而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这一类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全程的探索与研究,这其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精到的讲解。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所学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理解并掌握其深层的含义,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的欠缺,从而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五)没有精心选择与设计学生练习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练习而练习,设计的练习内容没有选择性、针对性、层次性,更没有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目进行反馈。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纵观数学教学的思维教学,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学习数学已经有一段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水平也有所差异。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根据自身固有认知设计教学内容,以致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这也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无效”。
(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味灌输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甚至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师的教学出现“无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学习中,并在交流、探究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严重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警醒、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自身的不足,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重新面对我们的学生。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若都能达到“传道”的境界,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四、参考文献
[1]杨莹利.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转变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6(05):336-338.
[2]罗炳禄.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读与写,2019,16(13):140.
[3]董维.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落实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03):145.
[4]周军.浅谈初中数学课改“五部曲”[J].人文之友,2018,9(09):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