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5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质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具体包括两个层面:(1)主体生命意识,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2)客体生命意识,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应通过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诞生是个奇迹,要敬畏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世间一切生命体是共存的,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爱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
死亡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的话题一直是被避讳的,这种回避态度使得学生对死普遍缺乏科学认识,充满恐惧感或神秘感。有的学生将死视为解脱,碰到一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轻生;有的学生则因为害怕死亡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因此,对高职生开展死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个层次:(1)了解死亡及其意义,既明白死亡之重,又能正确面对死亡,懂得死是生活的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消除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2)当面对重要他人死亡时要有心理上的准备;(3)向死而生,要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生命意义教育生命意义教育的实质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纵观现今的生命意义教育,不过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词,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钱、地位、名利。因此,今天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标的达成中蝇营狗苟,时时刻刻为生命担忧,为未来做准备,似乎这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钱、地位、名利的同时,人与自身越来越疏离,对生命的内在本质越来越失去把握。当这些外在的目标不能达成时,人会焦虑;当这些外在的目标达成时,人也会迷茫、困惑。人类在无尽的物质需要与满足的追求中饱受精神困惑的痛苦与折磨。对于高职生而言,成绩和学历至上的观念使他们得不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亲情和生活中的负性经验,金钱、地位、名利的遥不可及,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职生对生命的消极体验多来自对生命的迷茫与不解。
要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出路在于突破狭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职生需要学习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活在当下,从外向目标的蒙蔽中转向对当下生命体悟的兴趣和实践。高职院校的生命意义教育可尝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高职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去。通过一个个“当下”的练习,借助活动帮助学生从狭隘的、自私的、能所对立的、被语言思维和逻辑障碍的自我中解脱出来,进入放松、专注、忘我、愉悦的生命状态,体察其中的差别,体会生命的新感受与大境界。生命的意义感也就在当下的实践中,体验会越来越充盈、扩大,从而帮助学生熟悉新体验,使学生认识自己成长的方向,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自我引导与自我终身成长,提升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的具体展开。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教育。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生命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展开。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8~22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自我和谐、就业、人际关系、择偶等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导,以减轻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阶段的困扰、冲突与矛盾,改善生活状态,增加需要满足、生命意义的快乐体验。因此,生活教育要重视高职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与辅导,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挫折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极度爱护下成长,挫折的承受力与应对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紧张、焦虑,有的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轻生以逃避现实。挫折教育就是指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其作用,从增强挫折承受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加强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适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辩证地看待挫折及其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变挫折为动力;(2)缓解挫折心理的技术和方法;(3)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4)合理利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5)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加外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