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论审计风险(第11页)

55 次下载 12 页 2013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同样,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使审计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这就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潜在性。

  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隐藏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它们是否发生、发生风险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能否由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未被追究,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做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可控性。

  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对于因这种原因产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会计处理上选择的可能性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降低会计风险的目的。在影响审计风险的三因素中,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是一种反比的关系,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1.会计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以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之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等等,导致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具体来说,在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中,会计人员受以上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利益驱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审计人员在对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对象的客观不足必然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风险转化为会计风险。

  受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并造成其直接经济损失,企业出于对自身股价、企业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可能性加大,导致广义的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规避会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提升会计文化观念,加快会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能起到良好的凝聚、激励以及约束作用。我国目前针对会计行业文化建设的可提升空间很充分。首先,要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从整体上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其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门槛,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混杂,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失误、错报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执行性强的较为完整的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内控制度的可执行性关系到内控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避免因“天高皇帝远”心理的存在而加大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最后,各级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方的责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大可能地完善业务操作规程。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