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

本文共计490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