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护理学 > 正文

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第2页)

19 次下载 3 页 390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方勤等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除应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知识外,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就业的专门课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专门课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3发挥职教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何君芳提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3.1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增减

  谭耀华等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出职教特色,对基础文化课应进行适当地删减,特别是减少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增加专业文化课,如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教育、护士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内容,稳固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宽基础”,为学生自行选择专业后进入高职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且要减少分科,缩减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技能培训应缩减项目,如删减给药、输液、插管等项目;强化基础照顾护理技术,如体位变换护理、床上翻身、口腔护理等,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符秀华等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王俏认为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杨敏英等提出应早期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教育,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临床见习,增加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科实训教学,增加计算机操作应用实训课教学。李晨曦等提出应增加人文类课程,塑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3.2课程的整合

  付杰提出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张美琴提出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并重组为人体学基础;将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学合并重组为传染病护理;将基础护理学、护理概论合并重组为基本护理技术;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合并重组为临床护理,并将其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把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合并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伍小飞提出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为形态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形态和异常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机能和异常人体机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专业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时,要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要求。

  3.3构建“12345”的课程体系范国正提出建设

  “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