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28页)

68 次下载 31 页 5399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28页)15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1.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集成了教育的主体力量,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但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宣传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特别是某些国家借助其网络优势,向全世界大力鼓吹其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时,散布、传播反动言论、腐朽没落思想的内容也常常出现。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而且网上关于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宣传带有盅惑性,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具有片面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的紊乱。

  2.网络交往对象的非直接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图片、音像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通过网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就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相同兴趣和需要的人也很容易在网络空间里聚集到一起,一些有问题的人也能在网上找到支持自己的族群。网络环境的去利益化使得大学生可以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大胆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说出自己的烦心事,而不用担心遭到他人的嘲笑,很多时候还能得到交往对象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内心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虚拟的。由于缺乏感性的联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网络信息具有较多的虚假成份。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上交往,会大大减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学交往的时间,使现实人际关系紧张。当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如果总是选择用网络的人际交往来寻找安慰,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不能自拔,就会消极地对待现实中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立的境地,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此外,网络人际交往的去责任化,让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凸显,很可能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使得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这往往会加剧部分大学生的多疑、忧虑、防范等心理,诱发一些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3.网络时空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形象地反映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时空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人会在合适的气氛中,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行为来。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的心理过程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等特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网络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网络也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极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网络的虚拟时空,使得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这就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人的“心灵避难所”和“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世界。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逐渐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得本来虚拟的心理和行为世界变得真实,本来真实的世界变得模糊,从而出现认知混乱,产生人格异化,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偏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