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22页)

69 次下载 31 页 5399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