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化床包衣工艺的伊曲康唑速释微丸的制备和评价研究(第2页)
本文共计31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3 结构表征
2.3.1 扫描电镜取微丸适量,用刀片随机切割,选取相对比较完好的半丸与整丸固定于样品板上,喷金仪在待测样品表面真空镀膜,然后将其固定在样品槽内,工作电压15.0kV,进行测定。2.3.2粉末衍射取载药丸芯适量,多次少量放入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放入样品槽内,压实使其平整;其他物理混合的待测样品,按处方比例将称量好的主药与辅料进行充分研磨混合,同样压实放入样品槽内,进行测定。测定条件为铜靶-WL1∶1.5406,步长0.02°,衍射角范围30°~50°,管压40kV,管流40mA。
三、结果与讨论
3.1 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的上药率
为考察伊曲康唑固体分散溶液经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的上药率,选择聚维酮、HPMC、PEG以及泊洛沙姆等4种常见的亲水性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其用量固定为主药伊曲康唑的1.5倍。由于主药伊曲康唑易溶于二氯甲烷,但在水和乙醇中几乎不溶,而上述载体材料在水和乙醇中溶解,但在二氯甲烷中不溶。因此,选择二氯甲烷和无水乙醇分别溶解主药和载体材料,然后等比例混合制成固体分散溶液,作为载药微丸的上药包衣溶液。按“2.1”项下方法制备伊曲康唑载药微丸,计算上药率,研究发现,所有处方的上药率均在90%以上,说明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能够将固体分散体的溶剂去除过程与速释微丸上药包衣过程相统一,一次成型。
3.2 载体材料对伊曲康唑载药微丸溶出速率的影响
为考察伊曲康唑载药微丸是否具有预期的固体分散体速释效果,将表2制备的4种伊曲康唑载药微丸,按照“2.2”项下的方法,分别测定其不同取样时间的药物累积溶出率,绘制溶出曲线,研究人员发现,不同亲水性载体材料对伊曲康唑载药微丸的溶出度影响显著,HPMCE5的速释效果最显著,15min的药物溶出量即可达到80%以上,而其他3种材料(PEG6000、PVPK30和Poloxmer188)则没有显现出理想的速释效果,其中Poloxmer188最差,PVPK30次之,PEG6000稍好,它们在90min后的药物溶出率分别为22%、38%和49%,均未超过50%。该结果表明,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能够制备出具有固体分散体速释效果的伊曲康唑载药微丸,而且其溶出速率随所用亲水性载体材料的种类不同而异,HPMCE5是伊曲康唑最理想的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
四、结束语
在本研究当中采用了流化床包衣的技术对伊曲康唑速释微丸进行了制备处理,同时对这种方法也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较强,制备出的药品外表面比较光滑美观,同时也完全满足分散体结构的全部特征要求,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方法也值得在今后此类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耀,刘松青.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8(6).
[2]刘元江,李高,沈灵佳,刘红.微丸辅料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