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开题报告(精选8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4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现有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本课题的扎实开展。
(四)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研究并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探索出教育方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属家的14岁及以下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指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小学生。
(二)行为习惯:
1、“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
2、“习惯”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3、“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程序等诸要素组合的结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时时都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生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改变着形式和特点。学生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做事习惯等。
综合以上的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三)“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学习的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规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的过程。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本课题仅限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研究设计
(一)指导思想:
该课题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精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四川”这一主题;在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方向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来自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与农村教育中的留守儿童有关的政策和方针,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展开研究实施。
(二)研究原则:
1、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必须要通过持续的约束才能形成。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