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当前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探索教育论文(第2页)

43 次下载 3 页 343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中专化学改革教学策略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得法对能否培养学生兴趣关系极大。许多化学家和化学工作者在确定化学专业志向时大都受了授课教师的影响。教师除了对概念、原理能用简明的语言和生动恰当的比喻表达外,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更多地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二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归类并训练学生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归类方法。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有兴趣,后来化学概念、原理、计算、分子式(结构式)、方程式等内容多了,不少学生越学越糊涂,就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效果不好,就失去了信心,兴趣迅速下降。这时巩固学生兴趣的关键一环就是教师要重视知识归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强调结合具体事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还应逐步训练学生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归类法。三是创造条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教学、科教电影、化学实物和图片展览等。这些形象化教学手段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获得深刻的印象。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对化学有了初步兴趣并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就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课外化学读物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注意,开始阅读课外读物的尝试,在阅读中了解了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兴趣就更浓厚、更稳定。但如果选择读物不当或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得不到解决,兴趣就会下降,对课外阅读失去信心以至中断。若经指点,疑难得到解决,兴趣就益发增强。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认真的指导,除推荐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化学读物,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外,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课外读物中某些化学实验。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层面的差异,主体性中除包含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他要素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外,还包含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进取,自觉地动手动脑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基于上述基本特征,中专化学课教学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等各方面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教学对象,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个性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讲《氯化氢的性质、制取》这堂课,教学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几十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然后自己动手实验,探讨两种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在实验的每个环节,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请同学到讲台上谈当堂实验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堂课充满师生互动和生生交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和缓慢的过程,但贯穿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即现代教育学推崇的兴趣教学法。不论是激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还是化学实践活动,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一旦学生被注入了足够的学习动力,化学课程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索就会成为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改革传统的单一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验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环节等多方面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以督促教师和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素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积极探索和进步,从而逐步增强中专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M].2009.

  [2]刘斌,张龙.化学(通用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吴艳萍,王艳红.拓展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64.

  [4]蔡碧霞.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优化之初探[J].化学教育,2009,(7):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