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土木工程论文15篇【推荐】(第22页)

153 次下载 27 页 4725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2“理实”一体化教学

  该课程内容针对道路不同结构层位的检测与评定,各部分知识相对独立,实践性强。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需组织安排相应的试验操作。该专业大部分课程实践教学都是在理论授课完毕后再进行的。鉴于课程的特殊性,对实践教学安排如下:穿插进行,也就是完成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更加贴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实训项目。按照前文授课内容模块的划分,每完成一个模块后即可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些高校专门设置了实训教学部负责课程实践教学。考虑到实践教学对基本理论要求低,主要聘任具有一定实践的工程师或本科学历教师。这种方式对于试验项目少的课程比较合适,然而,该课程的试验类型多,且许多试验的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如沥青路面弯沉支点变形修正、温度修正等。实训部的教师并非对所有试验项目都能熟练掌握尤其欠缺必要的理论知识,因而难以胜任。另外,理论教师只偏重理论,实训教师却注重实践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能及时发现理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灌砂法测定密度,试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操作存在诸多细节问题如基板位置发生了变动、洞的壁面不垂直、凿出的材料丢失等,这就需要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强调试验的关键环节,或在试验前,引导学生回顾试验操作并提示注意事项,避免实践环节出错。

  3.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参照技术标准、规范对试验项目进行检测,若单纯地讲授试验步骤课堂气氛较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做到教与学互长,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3]。例如在讲授土的击实试验,含水率、击实功等因素对压实度影响规律时可先通过PPT动画演示这些因素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隐藏具体的规律描述),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如含水率、压实功对压实度有什么影响?土的类型对的最佳含水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对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给予高的成绩,这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答案的种类也较多,对偏离答案的回答要及时地引导。总之,在某些试验的关键环节或注意事项要多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在实践环节出现差错,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3.4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搞好实践教学对当前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4]。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高校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地方高校办学资金本来就少,故易忽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导致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外基地。然而,学生的人数较多且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践的要求。该课程的许多实践教学不同于一些需要完整的工程实体的实习(如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基地只需基本的试验设备,凭借校内简单的工程实体即可,如压实度试验、摩擦系数试验等;同时,这些设备的投资较低且整个试验花费少。学生进入施工场地,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另外也会发生较多交通费用。因此,学校在有限的办学经费抽取少量资金用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实体工程且设备造价高的试验操作可分批次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当地检测中心(或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机制,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原则。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企业利用工程场地、试验设备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的实践服务。

  3.5考核方式改革

  考虑到该课程的实际情况,注重中间过程考核,并将传统的卷面考试和试验操作相结合,中间过程考核主要有日常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所占比例为20%—30%。期末测试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比例为40%—50%,侧重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的考核。试验技能操作部分比例为30%—40%,针对实践教学中所有的能由单人完成的试验项目,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考核。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技能考核部分可分散进行,教师根据操作要领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给分。因此,这种考核方式考查了基本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