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参观类实习报告(第43页)
本文共计795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1.4 实习期间在电厂中听到最多的关于锅炉方面的当属汽包。几经询问和看参考书,才明白汽包的大致情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其中的汽水混合物分离,蒸汽从汽包顶部引出,经加热到额定温度后送到汽轮机中做功,而水则继续留在里面进行下一次循环。这就是自然循环锅炉。
4.2 汽轮机
实习中在电厂内并没有直接看到气轮机,通过模型图可以知道。叶片,只有三十厘米左右长,宽度也只有十多厘米,当时感觉很小,于是就问解说工人,她的回答是“有大有小”,仅此而已,再问也就是这些,这令我很失望,但是没有办法,我在最后面,距离前面的解说工人太远了,不过还可以接受,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总是优劣并存嘛。然后就看到了一个长长的,中间缠着钢铁的东西,中间的钢铁还有六个对称的槽,很自然,这就是转子了,听另外一个解释,六个槽就是为了绕线圈用的,共三组,在定子中间飞速旋转,作为导线切割磁感线而发电,这个原理很简单,从初中学到高中再学到了大学,现在总算学到了实际。下一个就是定子了,定子很大,直径差不多三米,外面很光滑,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小的片状东西,听说就是磁铁,外面还有些玻璃窗,应该就是供观察或维修的吧。
实用的参观类实习报告(第43页) 篇34
前两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移动通信机房。
作为电信专业一名普通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见到过移动通信的设备和工作状态,所以我对于这次的参观充满期待。
到了这里我发现这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宏伟大气,有点小有点简陋。
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
不过移动机房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小一点的房间确实便于管理。
在短短20分钟参观和听讲的过程中,接受的信息比较多,但自己的记忆不是很好,事前没有做好准备所以现场记住的和理解的并不是很多。
这点很惭愧,感觉老师讲的真的挺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大体介绍了一遍,还给我们一些提问的时间。
下面就我仅有的不多的认知简单介绍一下。
进入这些中心实验室后,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的设备,仪器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并提醒我们在实验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实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次参观中,我认识了很多我们本应该认识而以前却没有认识的设备,仪器,以前很多东西只在书本上见过,但是那些都太抽象,太理论化,不能使我们有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更不用说理论联系实际了。
通过这次参观实习,我才有机会去面对着专业人员,听着他们专业性的讲解以及亲自看到了许多的大型通信设备,这些都很有助于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与实际相联系。
通过实习,让我体会通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对通信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了解这些企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学习这些企业组织和管理知识,巩固了所学理论,培
养了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强了我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学业背景和对本专业的热爱。
前面到BSC为止是无线基站子系统,后面是核心网(数据交换系统NSS),MSC是其中一部分,NSS还包括HLR VLR 等等数据单元设备,这个可以通过GSM概论书籍了解具体功能;中心机房设备之间的连接,通常有光缆尾纤(黄色的软线,穿波纹管)及电口(2M头子)连接;尾纤一般集中于ODF架进行转接;2M则通过DDF架,所谓的跳线,就是DDF架间2M转接,都是成对的;BSC和BTS之间的连接需要光端机的介入了,涉及到光电转换。
中心机房中设备如果是2M对接,那么就是一收一发,形成环路,有很多对2M,这个根据业务量的大小来设计布局,设备与设备的传输在DDF架转接;如果是通过光口,那么基本是通过尾纤连接,不一定是一收一发,尾纤(光纤)分为单模,多模,单根就能实现双向通信,形成回路,中间在ODF架转接;从无线接入到移动交换整个过程基本是这样:手机与基站设备进行无线和有线的转换,语音编码-信道编码-交织-突发脉冲形成-加密-调制-发送;然后就是基站设备逆过程解调到数据包,将数据通过2M-传到基站侧传输设备-然后通过光缆-中心机房传输设备-BSC-TC(码型转换器,目的与MSC速率匹配)-MSC;设备按照信令协议进行信息交互来完成通信;如果是只是传输,那么主要是传输设备之间的传送,只要有2M的地方肯定需要DDF,ODF一般在中心机房,还有重点传输基站机房有。
